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专题专栏 最新资讯

我市五着并举做好就业创业大文章

时间:2019-06-25

  今年以来,市人社部门以推动“创富淮安”、“人社精准扶贫”、“大调研、大服务、大民生”“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主线,围绕“稳定就业、聚焦富民、精准扶贫、护航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重点,积极落实政策,升级公共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日前,市人社部门及市就管中心深入走访一线,认真分析形势,主动应对挑战,从五个方面发力,着力做好就业创业大文章。

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一是针对省、市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的新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出台配套政策和操作细则,按照“必要、最少”的原则,确保政策“应知尽享”、落地到位。二是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分类施策,精准服务。重点将扶持政策和帮扶举措聚焦于家庭困难、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更多关注女大学生就业,确保到年底有意愿的毕业生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三是兜牢就业底线,对困难群体持续开展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一是夯实基层创建,力争第三批推荐申报的33个街道(乡镇)、698个社区(村)、3个园区100%通过省级验收。加强创新教育和创业培训,遴选资助更多的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引导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二是拓展创业服务。打造人力资源大厦“大学生创业园”,以“淮创e站”众享社区新模式提供“集成化”创业服务。运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机制,为创业创新者搭建更多专业化平台。三是聚焦载体建设,省级创业示范基地重点向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倾斜,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重点向有科技含量、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倾斜,省级创业型街镇、村居和园区重点向创业产业项目集聚、创业活跃度高的地区倾斜。加大省市创业示范基地、创业项目、创业典型的跟踪扶持,培育更多“瞪羚”企业和优秀典型。

  打好就业扶贫攻坚战。一是认定扶贫载体吸纳一批低收入农户。对吸纳10名及以上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用人单位可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可一次性申请20000元的用工补贴。吸纳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除给予社保补贴外,可一次性申请20000元的吸纳就业补贴;经培训并成功安置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40人以上的培训定点机构可认定为培训扶贫基地,除享受免费的职业培训政策外,可一次性申请10000元的补贴;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创业10人以上的孵化园,可认定为创业扶贫基地,可申请享受一次性20000元的补贴。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健全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制度,对吸纳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签订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申请社保补贴外,还可申请三年补贴期限的岗位补贴,标准为最低工资标准的80%。三是扶持劳务基地转移一批。鼓励经营性中介机构介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对成功介绍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每成功介绍1人给予50元补贴;对初次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按照转移就业地点,给予一次性交通补贴。省外400元,市外省内200元。四是完善送工制度推介一批。每个县区每月组织不少于2场次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专场招聘会。到2019年末,对成功安置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50%就业的经济薄弱村,可申请一次性10000元就业绩效考核奖励。

  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一是扩大培训规模。首先要着眼于把职工稳定在岗位上,加强在岗培训,防止把待岗转岗职工推向社会。要把无技能和技能不足群体作为培训重点,切实加大帮扶力度。推行成建制培训和个人自主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做到有培训意愿的劳动者“应培尽培”。二是提升培训质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培训服务力度,多渠道引进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培训机构自主组织、劳动者自主选择、政府依法监管的培训运行机制。三是完善培训政策。用好用足失业保险基金和其他培训资金,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制定失业保险支持职工提升技能政策,统筹职业培训补贴、技术技能提升补贴和购买急需紧缺工种等政策,构建多元化培训补助机制。继续全面实施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政策,落实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政策,解除参培人员后顾之忧。

  着力防范重大就业风险。一是充分发挥失业动态监测、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企业监测和就业失业统计三个平台作用,加强就业数据与经济数据的比对分析,及时、准确掌握就业形势变化。二是全面落实失业保险金提标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推进失业保险“畅通领、安全办”。会同财政、民政、工会等部门研究制定生活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临时生活补助实施办法。三是继续开展援企稳岗专项行动,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稳定员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