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类 | 政府文件 | 体裁分类 | 意见 | ||
索 引 号 | 014289810/2015-00189 | 发布机构 | 淮安市人民政府 | ||
文 号 | 淮政发〔2015〕175号 | 公开日期 | 2015-10-22 | ||
文 号 | 淮政发〔2015〕175号 | 公开日期 | 2015-10-22 | 失效日期 | |
名 称 | 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 ||||
关 键 词 | 交通 物流业 发展 意见 | ||||
内容概述 |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 ||||
时效说明 | 根据《市政府关于公布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淮政规〔2024〕6号),本文件废止。 |
淮政发〔2015〕1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策应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抢抓物流业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就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贯彻“一带一路”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战略,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向西拓展开放空间,向东加大开放力度,向北增强开放能力,向南推进深度融合,构建互联互融流通大格局;以电子商务为龙头,以发展现代仓储为战略核心,以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将我市打造成“一带一路”物流战略通道重要城市、长三角北翼物流枢纽城市,全国承南启北、辐射东西、重要的现代仓储物流基地。
二、主要目标
1.规模总量快速扩张。力争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
2.运行质态逐步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流一体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
3.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形成以“一区、十园、九中心、多结点”为总体框架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成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经济合理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初步确立全国现代仓储物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的地位。
4.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到2020年新增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20家,其中10亿元以上物流企业5家;新增省级重点物流基地(企业)10家,全市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30家。
三、发展重点
积极发展以现代仓储为重点,干线物流为支撑,城市配送为基础,快递与货物运输并举,内贸与外贸并重的综合物流体系。
(一)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发展现代仓储是产业精细分工和集约发展的必然。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淮安地理区位和电商集聚两大优势,大力建设现代仓储设施,使淮安成为全国仓储物流基地。规划建设全国综合性仓储集散核心区,为电商集聚提供实体支撑,为工业生产及大宗商品流动提供仓储基地,为物流园区及区域性物流中心提供各类特色专业仓储服务。通过仓储门类多元化、仓储配送一体化,加快构建“线上交易+体验展示+现代仓储+共同配送+制造装配”五位一体的新型高效物流形态,实现各产业和物流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大力发展快递物流。依托淮安区位优势,利用顺丰、申通、韵达等国内骨干快递企业已在淮安集聚、并建立区域分拣中心的条件,积极与各大快递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引进一批效益良好、服务优质、运作高效的快递物流企业在淮安投资设立区域分拣分拨中心、营运中心和呼叫中心以及相关配套产业服务中心。同时依托淮安机场和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积极与快递企业、航空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争取建设区域航空快递物流中心,把淮安打造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子商务综合快递物流中心。
(三)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适应我市全国重要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助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商贸流通企业改造和建设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冻、冷藏和保鲜仓库,鼓励企业购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引进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提升冷链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构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四)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立足淮安综合保税区,加强同上海自贸区对接力度,积极扩大保税物流规模,形成苏北重要的进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加快推进“虚拟口岸统一通关”发展模式,发展跨境电商物流,提升国际邮件中转服务功能。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先的保税物流、保税仓储、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产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保税物流产业集聚程度。
(五)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充分发挥我市水、公、铁、空体系齐全、设施完善的优势,以公路、港口、铁路、航空物流为基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优化制度设计、优化组织方式、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广、扩大多式联运,实现运输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运输组织的无缝衔接,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
1.公路物流。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络优势,引进大型现代公路物流企业,创新物流运营模式,引领中小物流企业集聚和规范发展。加强货运站场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配备标准牵引和挂车车型,做好甩挂运输试点和推广。鼓励各类工业和制造企业进行主辅分离,扩大物流外包需求,推动有条件的公路运输企业向专业第三方物流业态发展。
2.港口物流。充分发挥内河港口运输优势,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加强与长三角、皖北、鲁南等地区及全省沿江和内河港口城市的合作,着力构建“大通关”体系。整合港口资源,加快临港产业园建设,打造淮安亿吨大港,进一步保持和提升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全省领先地位。
3.铁路物流。提前谋划、积极发展铁路运输,充分发挥铁路低成本、长距离、全天候、节能环保优势,突出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推进铁路现代物流建设,创新铁路运输方式,发展多式联运,打造公铁、空铁、铁水联运平台,构建铁、水、公多种运输方式结合的“大交通、大物流、大辐射”体系。
4.航空物流。依托淮安机场和淮安(涟水)空港产业园,促进大型空港物流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引进国际知名商务服务企业设立机构、拓展航空物流业务。加快推进航空快递业务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兴业务融合发展,加速开辟航空货运专线,积极构建规模化、网络化航空物流业务,逐步形成区域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六)大力发展共同配送。积极构建城市物流配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安全、便捷、高效的三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网络零售连锁企业、大型B2C、B2B等网购商城与现代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物流配送服务,增强配送能力;鼓励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统一配送、城乡一体化配送,鼓励农村、社区、大专院校、商务楼宇等建设物流(快递)智能投递设施和投送服务网点,支持物业管理提供代收业务,构建覆盖城乡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
四、空间布局
按照“一区、十园、九中心、多结点”的总体框架,完善物流业空间布局。一区,仓储集散核心区;十园,规划建设的十个物流园区;九中心,九个专业物流服务中心;多结点,多个物流仓配及转运站点。
进一步界定十个物流园区、九个物流中心及多结点功能:
十个物流园区即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淮安传化公路港物流园、淮安黄码港物流园为综合服务型园区;淮安保税物流园为国际服务型园区;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为电商快递仓储型园区;淮安新港物流园、淮安铁路物流园、淮安空港物流园、金湖港物流园、盱眙物流园为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以淮安新港物流园、淮安铁路物流园、淮安空港物流园、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和淮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园为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积极推进集团化经营,既按功能定位体现特色,又互通互融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运转协调、特色鲜明的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
九个物流中心即淮安顺丰电商快递物流中心、淮安盐化工物流中心、淮安粮食物流中心、清浦宏进农产品物流中心、淮安头溪河物流中心、涟水物流中心、洪泽物流中心、金湖物流中心、马坝物流中心。九个物流中心为专业物流服务区域,按照各自物流体系分工及地区产业特点提供各类仓储、分拨及转运等专业服务。
多结点即按运输网络优化要求合理配置的若干配送结点,通过暂存、分拣和配送等服务完成由生产到消费的最终流通。
五、企业培育
(一)培育壮大骨干物流企业
鼓励我市现有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集团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组联合,培育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从主业中剥离物流业务,成立独立的物流企业,或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淮通物流、金网物流、翔和翎物流、忠义物流、新港港务等20个物流骨干企业和推进传化公路港、普洛斯仓储、华润苏果物流、康乃馨电子商务产业园、海尔日日顺物流等20个重点物流项目。
(二)积极引进大型物流企业
大力开展现代物流业招商引资,瞄准国际、国内知名的旗舰型物流企业,鼓励其进入淮安物流业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其先进的物流组织体系、信息平台、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淮安物流业现代化水平。鼓励支持国内外大型物流、快递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分部,建设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分支机构;重视引进现代仓储物流企业建设大型国际标准化、规范化物流仓储设施。
(三)创建一批品牌物流企业
积极创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企业,对创建企业在规划、用地、引导资金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十三五”期间要新创成10家以上省级重点物流企业,保持苏北领先地位。
六、平台建设
(一)公共信息平台
以信息交互为核心,建设和完善具有物流信息资源配置、供应链管理、政府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交易、支付、配载、金融、保险及政务服务智能化、一体化,努力将淮安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推动淮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同国内运营较好的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对接融合,复制管理和运营模式,推进公共资源、企业商流信息同物流信息平台融合对接。
(二)电子商务平台
突出电商引领,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鼓励物流企业业务向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的业务流程渗透,加快物流园区向“智慧市场+电商创业孵化区”模式转型升级。加快城市末端配送体系建设,支持工厂、商场、市场对闲置设施进行改造,实现向“电商+展示+仓储”经营模式转变。
(三)科技支持平台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落实“智慧淮安”战略部署,提升物流产业的科技水平。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北斗车载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和可控化。积极推进仓储分拨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设备配置,加快推行新型货物装卸和运输方式,推动物流企业效率提升和物流产业向高端延伸。
(四)人才支撑平台
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三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广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与淮安重点物流企业共建物流技能培训基地、设立驻校工作站合作模式,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向物流业更高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支持淮阴师范学院电商学院等建立校内电商物流人才孵化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与物流、电商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为物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探索建立物流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熟悉货代、多式联运、物流园区标准化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专门人才。
(五)基础设施平台
1.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公路、航道、铁路、机场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互联互通,打造长三角北翼交通枢纽。
加快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网,扩建京沪高速公路,建成宿扬高速公路,加快盐蚌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密普通干线公路网络,推进503、264、348、420省道、235国道等项目建设。加快城区内快速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便捷、高效的城市配送通道网络。开拓物流园区周边道路,逐步开通地域偏远园区城市公交线路。
加快水运建设。推进“借港出海、借港达江”工程,实现与淮河流域城市、长江沿线城市、沿海城市及沿东陇海线城市沟通。重点推进淮河出海航道、盐河入海贯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张福河航道、淮河入江水道(金宝航道)升级整治。推进淮安新港二期、淮阴城东、许渡、清浦黄码和淮安区上河作业区等港口建设,同步实施疏港公路工程建设。
加快铁路建设。加快连淮扬镇、徐宿淮盐等快速铁路建设及新长铁路扩能改造,推进宁淮、蚌淮铁路前期研究,实现淮安与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城市连云港、重要枢纽城市徐州以及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沿线城市的有效联动。
加快机场建设。加强涟水机场与周边“一带一路”沿线机场的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涟水机场二期工程,改善涟水机场集疏运道路条件,建设涟水机场至市区快速通道,开辟国内重要城市和国际航线,推进航空货运业务发展。
2.提升物流园区功能
进一步完善园区仓储、集散、中转、配送、流通加工等综合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园区企业专业化和互补化,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鼓励园区推出高端物流服务,大力引进电子商务,提升物流展示和仓储水平,扩大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快园区供水、供电、绿化、道路、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投资环境。
(六)发展服务平台
1.实行联席会办审批
加强多规融合,增强规划效力。新增物流项目实行联席会办审批,市发展改革委负责项目核准备案,市商务局负责项目联合会审,市规划局负责项目规划选址,项目一律进园区,不得随意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局、邮政管理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进一步落实“飞地”政策,切实保证招引地区和落户地区共同享有税收分成、共同分享考核业绩。对于目前已经分散在园区以外运营的中小物流企业,以场地置换、政府适当补贴为基本思路,逐步向园区集中。
2.优先保障物流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要对接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现代物流用地,在用地指标中要优先支持重点物流业发展建设。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物流结点仓储、配送等项目用地(经营性用地除外)参照工业项目用地同等供地方式。
3.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1)自2016年开始,在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中专项安排1000万元用于物流业发展,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总规模增加500万元。主要用于现代物流运营模式创建补助、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补助、智慧物流企业创建补助、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补助、物流统计体系建设补助、物流业发展人才培育补助和物流园区建设考核奖补等。市级设立的各类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要把物流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2)对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扶持发展项目,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可申请困难减免。自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20万元(含20万元)的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标准的物流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4.优化发展环境
(1)市权收费涉及港口或口岸的行政收费,国家和省有明文收费标准的,按照国家和省下限标准收费,没有明文标准的,一概不收费。物流企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并轨。争取省支持,推进进出淮安内外贸重箱集装箱免收提放费;进出淮安港集卡车辆免收通行费;进出淮安港集装箱船舶免收过闸费。
(2)创新物流企业登记、年报、审批服务方式,推行物流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设立登记、变更、注销等事项以及年报的网上查询、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
(3)提高物流车辆通行便利水平。市公安、交通管理、邮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快递企业和已核发营运证的城市配送快递车辆总数比例核发相关通行证,提供通行和临时停车便利。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研究制订我市城乡物流配送车辆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更新购置新型环保车辆进行配送业务。
5.完善物流业统计与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物流业统计体系,建立健全统计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物流业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把握趋势,提出对策。建立物流目标考核制度,把物流业相关指标纳入市科学跨越发展目标统一考核。
七、其他
各县(区)可参照本意见相应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
201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