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锚定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在项目攻坚、企业培育、集群构建上持续发力,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工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8.3%、9.8%、7.9%,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第2,其中“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产值同比增长8.0%,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攻坚破局,筑牢产业发展“硬底盘”。今年初,市委、市政府连续第5年聚焦项目和营商环境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将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头版头条”。在招商选资环节,围绕“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开展“一把手”招商、以商引商。1-8月份,新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44个,其中“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项目占比达八成、科技型工业项目344个,超序时进度。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建立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针对落地审批、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开通“绿色通道”;市工信局联合多部门开展“过堂剖析会”,现场会办,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位居全省第2,新开工亿元、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261个、48个,台华织造染整、库比森轮胎等百亿级项目顺利投产,为“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企业培育赋能,锻造产业升级“主力军”。我市坚持分类施策,构建优质企业发展矩阵。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对38户百亿元(50亿元)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1-8月份,38户重点培育企业实现产值1072.2亿元,同比增长10.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8%。在中小企业转型上,出台《2025年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户、省专精特新企业363户;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完成企业免费诊断全覆盖,今年起3年内将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今年以来,我市新增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03户,数量居苏北第二;目前规上企业生产设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9.2%,苏北第一。我市还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建成全市统一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化工中试基地管理办法,19个中试平台进入省重点培育库,淮阴工学院机械制造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苏北唯一。去年,我市39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名单,是上一年的3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集群构建聚势,打造产业协同“新高地”。为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我市围绕“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逐一制定行动方案、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推动产业从“拼资源、拼政策”向“比配套、比服务”转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以天合光能、捷泰科技、曼恩斯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建设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生产线和光伏中试研究院,该产业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正联合兄弟城市打造世界级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成立市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推进产业链供需对接、政策服务等工作;拓展应用“淮企小秘书”一站式服务平台、“淮链通”网络货运平台,加快“五中心一基地”产业配套建设;将工业强市资金免申直达项目占比提升至95%以上,今年以来已向上争取“两新”、制造强省资金等6.58亿元,创历史新高。
如今,我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已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生态完善”的发展格局,1-8月份,全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实现产值2116.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70.6%,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四项主要指标增速连续15个月保持全省领先,为淮安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