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勇前行,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淮安先后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市,白马湖生态保护继成为“江苏样板”工程、成功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获批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之后,2023年2月,又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钵池山公园生物多样性培育工程”入选联合国COP15实践案例,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大运河沿岸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年均值位列江苏段沿线第一。经过多年努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丰硕成果,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淮安底色更加靓丽……
生态立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升级
我市地处江淮、黄淮两大平原结合部,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大运河、里运河、古黄河与盐河四水穿城,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四湖镶嵌,南北过渡的气候、水网交织的环境,造就了我市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市将生物多样性工作纳入“十三五”“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2021年,编制《淮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2—2030)》,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整体性部署,进一步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二是构建“一山四湖,一带多廊”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一山——西南部丘陵山区,四湖——中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和宝应湖,一带——大运河绿色生态文化带,多廊——淮河、大运河、黄河故道、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等多条生态廊道。三是实施“护山、清水、扩林、丰田、还湖”等三十二项重点工程,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助力淮安实现“绿色高地、生态水城”的美丽愿景。四是强化宣传引导,近年来,我市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户外活动、科普公益讲座、绘画及摄影作品展示、知识有奖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市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调查摸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野生动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有更多珍稀濒危物种来淮安“游憩”或“定居”。为了摸清我市生物多样性“家底”,掌握第一手本底资料,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专业性,我市对境内生物多样性开展调查。
2018年,盱眙县作为全省试点,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2021年在市域各区县全面铺开,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累计投入2000余人次,野外调查超过300天,以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镜头记录每一个瞬间。以铁山寺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林地,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为代表的淡水湖泊湿地和京杭大运河、入江水道、废黄河为代表的河流湿地是淮安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区域,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调查团队不仅记录了野大豆、虎纹蛙、青头潜鸭、豹猫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更见证了淮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目前,我市已完成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累计记录各类生物2504种,占大运河沿线物种总数的52.70%。国家重点保护物种6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及IUCN收录的濒危物种达66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野大豆、粗梗水蕨、乌龟、震旦鸦雀、鸳鸯、中国淡水蛏等。此外还有列入《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的玉带凤蝶、镇海林蛙、亚洲狗獾、小天鹅、画眉等68种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在2022年1月白马湖调查中,发现青头潜鸭125只,远超省内其他地区青头潜鸭单次记录,“2022年青头潜鸭越冬期全国同步调查”将白马湖收录为青头潜鸭在江苏的新分布地点。
我市自然禀赋优异,调查人员在洪泽湖湿地记录到豹猫,在铁山寺记录到獐和虎纹蛙,在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湖体记录到数以万计的越冬雁鸭类水鸟,看到东方白鹳在电塔上筑巢繁殖,听到震旦鸦雀啄食芦苇秆……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都引发人们对淮安、对自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产生更深入的认知,鸟的停留和驻足是对我市生态修复与保护成绩充分的认可。
国际湿地,白马湖碧波万顷鱼翔浅底
今年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我国新增的18处国际重要湿地名单,淮安白马湖入选,为江苏省唯一新增的湿地。
白马湖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过境跨市湖泊,也是全国15个“生态良好重点支持保护湖泊”之一,跨淮安金湖县、洪泽区、淮安区和扬州宝应县。湖区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白马湖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标准,部分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江苏省淮安环境监测中心在持续开展重点湖泊水生生物监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环境DNA和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探索白马湖鱼类多样性试点监测工作,共检出鱼类70种属,其中本土物种占到66种,特别是鳑鲏、马口鱼、宽鳍鱲、青鳉等对水生态环境质量较为敏感的良好环境指示鱼类多次多点位检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马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提升。白马湖如今碧波万顷、风景无限,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江河湖泊生态修复的样板工程。
白马湖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得益于我市大力实施“退圩还湖、清水入湖、清淤净湖、生态养湖”的“四湖”工程,“一湖一策”的实施,让“好水明如镜,连天暮色空”的醉人美景重现。市委、市政府投入30亿元对白马湖进行整治及生态修复,从湖泊水体总磷治理到36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共退养湖面14.15万亩,水面面积较治理前翻一番。转移安置855户3319名专业渔民,清淤4000万立方米,湖区净水面扩大到86.7平方公里,较治理前增加一倍。实施湖岸生态修复约50公里,恢复湖滨带约34公里。增加生态涵养林近8000亩,湖泊生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年排放量大幅下降,水质日渐趋好,由劣Ⅴ类变成总体稳定在Ⅲ类水标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白马湖成为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长效监管机制,严控重要生态空间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淮安路径”,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淮安描绘一幅空气常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