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传真

清江浦区:“三高”助力 跑出高质量中心城区“清江浦速度”

发布日期:2023-05-18 15:04 来源:清江浦区政府办公室

开局新征程,奋进正当时。今年以来,清江浦区紧扣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聚焦打造高品质现代化中心城区目标定位,努力为淮安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更好展示“象征意义”作出首位贡献。今年一季度,全区GDP同比增长6.4%;1-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3.9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1%,工业投资增长25%,各项事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综合实力

着力补齐工业短板。聚焦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整体连片编制片区工业空间规划,推动伏图拉、东煦电子等签约项目上半年开工建设,复星医疗、依蒙电子等项目竣工投产,天鹏锂能、正大清江等企业开足马力、多作贡献,支持引导展德光电、安洁医疗等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力争今年再落户1-2个50亿元以上高端制造业项目,全力打造新型都市型工业板块。加快港产一体化食品产业园建设,聚焦市委市政府“建设长三角北部食品加工中心和粮食储运中心”的定位要求,食品加工中心加快推进益海嘉里项目建设,推动苏盐井神食盐基地、爱之澍等项目尽快落地,洽谈对接千味央厨、加藤利食品等龙头企业;粮食储运中心以黄码港为支撑,推动苏粮益嘉、中储粮等项目三季度投入使用,进境粮食监管仓加快建设,为淮安打造千亿级食品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培植比较优势。发挥中心城区比较优势,大力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发挥宁淮集聚区回归后的“1+1”集聚效应,强化360泛苏北地区运营中心等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顺丰•淮安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加速云针物联网信息产品生产基地、浪潮工业互联网等项目落地,推动虎翅云、蜜蜂工厂等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打造服务长三角北部乃至更广区域的百亿级数字经济科技产业园。加快特色商贸集聚发展区建设,发挥品牌汽车4S店集聚发展优势,着力推动汽车综合展销、文化体验、“互联网+”、售后服务等功能集成,打造长三角北部功能最全、体量最大、形象最优的现代化特色汽车街区;发挥天颐、九州通、华润医药等医药流通企业运营管理的专业优势,用好国有企业的平台资源,合作建设智能化药品综合仓储基地和现代化批发物流市场,打造集仓储、批发、零售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医药集散中心。

着力做优支撑产业。一方面,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1/3的基础上,策应淮安中央活力区建设,大力推进商贸业优化升级,结合现代商贸联动发展区打造,加快华润万象城建设,引导新亚、金鹰等高端化升级、打造区域性高端品牌集聚中心,全力招引区域品牌首店和旗舰店;统筹大运河沿线及周边特色商贸、文旅休闲、金融服务等产业一体发展,吸引更多周边城市的消费群体来淮旅游消费,为打造长三角北部消费中心提供坚强支撑。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抢抓用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实施机遇,加快城郊农旅融合发展区打造,系统实施集镇片区开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和全域水环境整治,加快推进二河生态文旅廊道建设,推动蓝城生态美学小镇、五河源生态环境导向开发项目落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文康旅”等多种产业业态,打造淮安市民的“口粮田”、“菜篮子”、“好去处”。

聚焦高能级城市,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

在精致建设上下功夫。坚持托底线、促提升“两手抓”,高标准实施中心城市项目建设,推动石塔湖片区打造清新舒朗、具有江淮风格的城市民居样板区,加快华润、中海等高端住宅项目建设,以及老人武部、大同路菜场等地块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标准实施化工新村、凤凰新村等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方位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差提优”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

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结合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无废城市”建设和省级城市管理示范市创建,树牢长效思维、精准思维、系统思维,强化“大城管”理念,持续推进餐厨垃圾处理,扎实开展城市主干道等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治理,探索建立“城乡城管一体化”“综合执法进路段”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精心服务上下功夫。坚持把最优质的资源留给群众,深化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实践,扎实推进教育“三名工程”,稳步提升区域高中教育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区域教育中心提供有力支撑;策应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加快“百里画廊·清江浦古城”核心区建设,打造集文旅商于一体的长三角北部重要的区域性消费集聚地;发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优势,深化医联体建设,提升社区医院基础医疗服务能力,聚力打造一批省级社区医院、特色专科;以省级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强高端养老服务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化养老机构,深化“托幼一体化”服务,倾力守护好“一老一小”。

聚焦高水平治理,不断优化中心城区发展环境

构建多元融合治理格局。发挥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统领作用,坚持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基层组织架构优化“双轮驱动”,在街道建立“大工委”、社区建立“大党委”,推进“114个村居+554个网格+2085个微网格”三级治理体系和组织体系深度融合,推动镇街综治、网格化服务、社会治理“三中心”整合融合,持续打造集收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三民”功能为一体的网格睦邻驿站,形成一体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打造近悦远来营商环境。聚焦“四最”营商环境建设,充分发挥项目投资代办中心作用,变行政审批为行政服务,配套制订一批精准滴灌的区内政策,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深化包容审慎监管,打响“亲清帮办”品牌;特别是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顺丰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加强上下游关联配套项目招引,更大力度推动物流服务优结构、提效率、降成本,更好赋能产业提质、发展提速。

筑牢安全稳定坚固防线。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三年大灶”成果,持续深化老旧商贸市场及周边、瓶装气、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大力推进餐饮场所“无瓶示范区”创建,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持续抓好国有平台公司经营管理,引导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第一时间掌握各类矛盾隐患,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确保社会大局持续安全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