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盱眙县聚焦群众最关切的“急难愁盼”,从地下做起,从细节发力。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从“面子”到“里子”的系统性变革。
从“重地上”到“强地下”,宜居底色里的民生温度。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呼声最高的“飞线充电”、高层消防隐患、雨污混流等问题被列为攻坚重点。该县通过建立滚动更新的任务清单,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闭环式落实,真正实现“改到群众心坎上”。今年以来,盱眙新增充电棚26个、充电头164个,累计建成充电棚2800个、充电头17500个,让绿色出行惠及更多居民。道路改造也不再“就路修路”。洪武大道提升工程不仅完成2.84公里路面黑色化,更同步升级智慧交通系统、优化地下管网,全面提升通行效率与城市承载力。正在实施的迎春大道改造将进一步缓解南北向交通压力,同步铺设1.3公里供水主管,确保周边8个居民小区及企事业单位用上“稳压水”“健康水”。在龙眼泵房施工现场,建设者争分夺秒,新建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的中途提升泵房,可有效解决老城区“水压低、水量小”问题,让民生温度随水流浸润每家每户。
从“粗线条”到“绣花针”,智慧治理中的城市呼吸。清晨,智慧城管平台的AI摄像头自动扫描200个重点区域,对占道经营的识别准确率达95%。自2023年运行以来,这套集成智慧环卫、渣土监管等八大系统的“城市大脑”,已高效处置案件31.1万件,处置率达98.3%。针对易反弹、反复出现的问题,盱眙建立“问题清单动态更新+整改销号”机制,实现从“运动式整治”向“靶向治理”“常态管理”的转变,让城市运行更有序、更从容。精细化更体现在“神经末梢”。盱眙1.4万余盏路灯全部接入智慧管理系统,通过400个照明控制终端,实现远程开关、电压监测、故障自动报警与精准定位。灯光随季节与天气智能调节,节能又便民。
从“单维度”到“生态圈”,美丽蝶变中的山水韵律。淮河风光带上,工人们正加紧浇筑防洪墙、铺设7.4公里人行步道。这条生态长廊将串联明祖陵、第一山等文旅地标,构建“15分钟亲水圈”,为市民打造休闲漫步的“生态走廊”。盱眙采取“一地三用”治理模式,对全县88处闲置地块实施高效整治,变“脏乱差”为“绿美净”。站在都梁阁远眺,盱眙的城市更新正如工地上缓缓前行的摊铺机,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规划图”一寸寸铺展为可观可感的“实景画”。从“强地下”夯实根基,到“绣花针”精雕细琢,再到“生态圈”重塑格局,盱眙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每一项惠民举措,用实干兑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