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区创新构建的“慈善救助服务中心”成为江苏省首个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慈善服务平台。自2017年成立至今,累计帮扶困难群众6.6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23亿元,以“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的精准模式,将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被百姓亲切称为幸福生活的“加油站”。
三级联动体系,服务送到“家门口”。针对群众反映的救助流程复杂、周期长等问题,该区通过专题调研重构服务机制:“慈善救助服务中心”接待大厅设立政策咨询、材料受理等6大功能区,配备2名专职人员全天候服务;同时在辖区16个镇街设立慈善分会、354个村居建立慈善工作站,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网络。困难群众既可在中心直接办理,也可通过家门口的村居工作站递交申请,由镇街分会集中代办,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大数据+铁脚板”,织密精准救助网。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联合多部门开展信息比对,精准锁定低保对象、大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众。通过筛查确保对象识别零差错:对建档人员及时救助,新申请者需经镇村实地核查、邻里走访、三级联审;对康复脱困对象建立退出机制。
创新应急机制,托住生命底线。面对突发急难情况,开辟“生命绿色通道”。去年4月,淮城街道居民于振环家3位成员同时罹患重病,70万元医疗费压垮了整个家庭。“慈善救助服务中心”启动特殊程序,工作人员直赴上海医院现场办理,当天发放16.89万元救助金及10000元慰问金。
实行标准化管理,让慈善救助在阳光下操作。对尿毒症、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手术等重大疾病患者,年医疗费用超过4万元的,按救助标准,分别给予5000元、2000元、1000元慈善救助,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有效杜绝了“自由裁量”“人情救助”“随意救助”等乱象的发生。对助学、助残、助孤、助老、助困以及“情暖江苏——慈善急难补充救助”“苏慈助医——低保对象补充医疗救助”等项目,一律执行统一标准,做到“一碗水端平”。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上门”,从“多门跑腿”到“一窗通办”,淮安区慈善救助的温度,不仅在于资金投入的力度,更在于服务创新的精度,真正把“救急难”化为制度设计,让“保基本”成为常态机制,切实兜住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