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区县传真
涟水县:以基层治理新实践绘就家门口“幸福圈”
发布日期:2025-05-21 14:40  来源:涟水县政府办  字号:[ ]

近年来,涟水县秉持“和谐邻里、文明友爱”理念,通过织密睦邻网络、打造亲邻空间、拓展悦邻朋友圈等路径,形成“文化内循环,服务外循环”的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放大睦邻文化的辐射效应。

一是搭建“党建聚邻”体系,筑牢基层治理“邻聚里”根基。涟水县调整优化网格布局,将涟城街道划分成256个网格,选优配齐44名网格总长、256个网格员和1703名党员楼栋长,织密服务邻里的组织体系。统一制作标识牌,对网格员、党员楼栋长等基础信息和服务事项进行公示,对党员中心户、共产党员户、“五老”等全部“挂牌亮户”,引导其积极参与家庭矛盾化解、邻里关系调解等工作,搭建“党建聚邻”体系,推动实现“睦邻融合”。各村(社区)加强与共建单位的联系,通过“以岗定人”“认岗认责”,推动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双报到”,明确7+N服务清单,切实发挥共建单位、优秀党员、商铺、志愿者的模范作用,组建“1+N”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关爱帮扶、医疗义诊、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520余件。

二是打造“恳谈睦邻”矩阵,畅通基层治理“邻聚里”渠道。用空间汇集民情。以“亲邻”空间打造为抓手,在城区建立170多个“亲邻微家”“乐邻驿站”和“心涟新”温馨驿站,设立“邻里议事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儿童益智中心、巾帼创业服务基地、微心愿发布墙、就业及房介中心等邻里共享空间,让村(社区)实现民情早知道。用议事解决民生。在涟州路社区锦绣前城小区的议事长廊里,经常看到社区干部、物业和居民不定期对小区垃圾分类、老旧电梯更新、闲置场地改造以及停车位置等话题展开协商,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黄金走廊”。用恳谈化解民怨。新涟社区的“小院议事”每次都以“睦邻小院恳谈会”的形式进行,社区网格员、“双报到”人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参加,走进网格、走进小院,走进居民家中,采用“听、谈、读、答”等恳谈方式,化解居民心中误解和积怨。

三是倾注“服务暖邻”真情,释放基层治理“邻聚里”温暖。强化机制优化。该县建立一则居民公约、一个专属节日、一个公益联盟、一个议事品牌、一个交流载体的“5个一”机制,着力打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幸福邻里圈”。大关、淮浦路等社区联合街道关工委、妇联等组织为辖区青少年提供“周末家”伴童成长和“六点半”课堂等,实现家长下班前和孩子放学后时间的无缝对接。东门社区兴办“好邻居助餐点”,不但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而且为居民提供交流交融好去处,增加邻里友谊,打造熟人社区。涟州路社区在“线上+线下”打造“精灵二手交易”平台,通过“公益+有偿”交易模式,解决居民闲置物品再利用问题。目前,“精灵二手交易”平台交易总量达700余件,覆盖社区居民600余户。蚕种场社区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入户走访详细了解重残、低保户、失独家庭和困境儿童的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并采取“联系交流+走访慰问+落实政策+帮办实事”的方式,精准解决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

四是着力“文化近邻”润化,提升基层治理“邻聚里”质感。扩大模范典型的“蓄水池”,各村(社区)每周组织居民党员、小区业主在“涟水好人”等道德模范家中召开“红色邻里会”,通过共学政策、共化矛盾、共进午餐等方式,撒下“睦邻种”,长出“和谐苗”。红日社区丽晶首府、大楼社区艺达名都等小区还设立“红色邻里”聚会点,讲红色故事。东门、大关、涟州路等社区通过文艺演出、以书换蔬、包粽子、赏花灯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居民走出家门,共育邻里情。“百姓大舞台”、润童艺术团等文艺团体坚持常态化进机关,到村(社区)每年演出上百场次。采取“网格推荐+组织提名+居民推选+自荐”等方式,招募“睦邻合伙人”,开展“最美邻居”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好邻居带动一片好邻里,推动社会治理水平和和谐社区建设不断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