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区县传真
清江浦区:居民全过程当家作主实现“危破小区”华丽蝶变
发布日期:2023-05-09 16:10  来源:清江浦区政府办公室  字号:[ ]

今年以来,清江浦区围绕“打造老旧小区改造全国样板”高标定位,坚持以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城市更新思路,突出“改造+治理”双管齐下、协同推进,引导小区居民全过程当家作主,收到了“改民所困、改民所需、改民所盼”的良好效果,实现了由“危破小区”向“网红小区”的华丽蝶变,相关工作模式被住建部作为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定好“盘子”、理清“路子”,用“留改拆”守住乡愁

清江浦区坚持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多次深入小区广泛细致调研、深度剖析症结,最终聚焦破解化工新村小区“三个不相适应”问题,根据城市更新中不搞“大拆大建”的新要求及化工新村实际,转变“整建制”老旧小区改造的“惯性思维”,在前期深入“把脉问诊”的基础上,邀请项目集团现场实地考察调研,共同探究改造思路与方向,再由本地设计院进行深化设计,最终确定了以综合整治为主、拆除新建为辅“留、改、拆”的工作思路,“留”即对具有历史记忆的27栋房屋及14处车库、社区用房采取功能提升方案,涉及669户、约5万平方米;“改”即对63栋老旧建筑采取基础设施改造方案,涉及2132户、约15万平方米;“拆”即对32栋危破建筑采取拆除重建方案,涉及655户、约3.66万平方米。属地街道、社区多次召开民意征询会、群众座谈会,先后座谈200余场、发放征求意见表5000余份,每栋建筑改造前后对比图、改造的具体内容均向居民公示,并设置建议栏,共收集屋顶漏水、路面破损、提升绿化、停车充电等各类意见700余条,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纾解“痛点”、打通“堵点”以“心换新”赢得民心

坚持把拓展小区空间作为提升化工新村小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效举措,拆除违章建筑63处、87间,共计3000余平方米,将原有的9个区域围墙全部打开,形成循环路网和人行步道,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将补齐管网堵塞、屋面渗漏、车位不足等短板作为提升小区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居民满意度的重点内容;引入生态停车场理念,增加机动车停车位约800个,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小区改造部分已全部完成。改造以来,共计拆除建设年代久、存在安全隐患住宅655户,建筑面积达3.66万平方米,新建社区活动用房约2100平方米,其中居民活动用房1300平方米,新增监控、消防系统,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智慧小区管理中心、邻里中心等系列实体服务阵地,在道路交叉口增设限速、禁鸣、禁停、减速带等交通标识,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推动“化工新村改造提升”纳入全市大运河“百里画廊”区级大运河“一线七点”子项目之一,项目获评“省级美丽宜居城市试点”。按照“移绿增绿、移绿不减绿”的原则,清除杂草灌木、增加乔木果树,打造地被花圃,绿化面积增加约30%;将小区商业街立面、道路、管网实施一体化改造,共改造提升商业门面220间、立面出新14.1万平方米,增设柔性路面4.1万平方米;组织开展社区环保活动、发放环保宣传手册,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推动昔日的“脏乱差”变成如今的“洁净美”,让小区居民切身感受到“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强化“治理”、优化“服务”让“精细化”提升品质

以自治为根本,社区党委每月5号组织召开党群议事会、每周三召开睦邻恳谈会,建立信息、问题、活动、服务“四张清单”,邀请党员、居民共同为小区治理建言献策。以法治为保障,依托社区民警、律师、“两代表一委员”,打造“老仲警务室”“于阿生调解室”“老张法援工作室”等依法调解品牌,完善《业主章程》《议事规则》《居民公约》,引导居民增强法治思维、形成依法守法共识。以德治为先导,依托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等载体,打造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在社区设立物业服务受理窗口,实施全科受理、全能服务工作模式,方便居民办事。整合超市、维修、美容、美发、餐饮、缝纫等业态,改造招引179间商铺。聘请区司法局副局长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免费提供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依托社区“邻里中心”阵地,组建“文艺队、合唱团、书法班、读书会”等连心品牌社团,2022年开展安全生产、文明城市建设、金融诈骗预防等主题宣传19场次,举办邻里文化节活动4场次。创办“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课堂”“毛爷爷圆梦室”等载体,开展老人助餐、助医,青少年助学、助乐。用好智慧小区管理中心,打造智能物联系统,提供人口信息、全域监控、消防及违停报警等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