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增强环洪泽湖公路综合效益为导向 打造绿色农路淮安样板

时间:2023/04/19    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字号:[ ]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带交汇点,是淮河流域洪水的主要调蓄湖泊,在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以及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价值与资源优势,因此,对环洪泽湖公路建设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很高。2022年3月,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环洪泽湖公路作为百里画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洪泽湖公路全长172.2公里,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同步实施交安设施、景观绿化、慢行系统、服务驿站等配套工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管护运营各个环节,将环洪泽湖公路及沿线绿化景观融入洪泽湖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修复工程,与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工程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对发挥洪泽湖独特的区位、生态、文化价值,构筑环湖防洪生命通道,助力沿湖地区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生态选线,公路建设与生态画廊系统谋划

秉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理念,线路规划设计主动绕避环境敏感区,与镇村布局、沿线沟塘、农田分布及生态修复工作有机衔接。结合环洪泽湖公路不同段的水域、林木等自然肌理,沿线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等情况,做好重要路段、节点设计,形成“移步换景、精彩纷呈”的效果,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廊道。

(一)与百里画廊统筹规划。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建立交通、水利、资规、生态环境、文广旅游、农业农村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开展涵盖路网、产业、公共交通、文旅等前瞻性规划研究,编制《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规划》及各县区子规划,补充完善道路通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景观风貌和配套服务等专项规划。市交通局组织编制《环洪泽湖公路淮安段方案设计》《淮安市环洪泽湖公路设计技术指南》等技术标准,优化涉及基本农田、林地、生态红线路段的线路及施工方案,同时做好与水利滞洪区工程标准衔接工作,将环洪泽湖公路景观绿化融进洪泽湖生态修复和百里画廊建设。

(二)充分利用既有资源。线位选择坚持集约节约,现状利用道路资源80余公里,水利工程约43公里,其中直接利用4A级古堰景区内部道路约28公里,有效减少了土地资源占用和建设工程量。线路衔接12个乡镇、数十个自然村,采用“绕村不进村”的原则,线位尽量位于村落外围,既保证了村民出行需求,又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可减少防汛期间对村落的影响,有效保护了老子山镇、蒋坝古镇等乡镇的乡土风貌。

(三)新建挡洪堤构建生态缓坡。环洪泽湖公路建设制约因素较多,如滞洪区、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洪泽湖周边的部分滞洪区新建挡洪堤,约15.6公里迎水面结合提防加固需求和退圩还湖废弃土方利用,临湖侧设置10米宽生态缓坡,有效缓解洪水对道路的破坏,同时保护堤内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安全。

(四)制定“三段式”建设标准。采用“机动车道—绿化带—慢行道”模式进行建设,其中机动车道设计为三级公路的沥青道路,考虑其最大承载量,尽量不被水破坏。绿化带利用现有自然景观去改造增减,至少有一行设置为常绿乔木。视条件灵活考虑设置慢行道,考虑最大亲水能力,尽量临水设置。

二、坚持“四好并进”,建管养运与生态环保协同推进

在环洪泽湖公路全寿命周期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有效利用“四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量、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路建设、管护品质与运行效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的行车环境。

(一)建设施工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是制定绿色施工方案。严格落实建设环保措施,全面做好施工过程“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加强交通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监测工作。坚持就地取材,高效利用退圩还湖废弃土方,减少运输成本和碳排放量。二是加强施工扬尘治理。对施工现场及时进行洒水降尘,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三是高效用水。施工废水经二次沉淀、过滤后用于洒水降尘或排放。在施工区设置化粪池,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可作为有机肥料。四是施工废料或旧路面高效利用。环洪泽湖公路施工弃土优先用于绿化,不侵占农田、湖泊,对旧沥青路面回收利用,节约工程建设费用。

(二)开展沿线全要素综合整治。沿线标志标识、交安设施等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路域环境综合治理与沿线村容村貌改善同步实施,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示范村创建工作协同推进,确保实现路域环境“八无”目标。优化沿线农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布局,开展田、水、路、林、庄等全要素综合整治。实施清理沟渠河塘、清理乡村道路等 “六清一改”行动,对农村水、路、庄、宅等“四旁”治理出来的空间,因地制宜植绿增绿。

(三)打造美丽生态廊道。充分利用洪泽湖独具特色的水域景观,塑造水景主题,并充分尊重场地原生植被特点,采取生态式、点缀式种植,打造四时之景。绘制古堰新生春景卷,以现状优质林带为基底,增补春季开花类植被,形成花堤,在北入口建设樱梅大道,打造樱梅之恋特色植被区。绘制湖山荡漾夏景卷,以圩梗湿地、山体林地为基底,增补湿地植物和大片混交林,以水葱、水杉为主要植被,打造葱林碧影特色植被区。绘制城河绚烂秋景卷,通过观赏价值较高的彩叶树搭配打造秋季浓烈绚烂的植物区,采取点缀式增补方式,以乌桕、红枫、无患子为主要植被,打造枫枰交映特色植被区。绘制大江苍茫冬景卷,以原有的田园乡土树种为基底,围绕标志性芦苇滩打造冬日苍茫浩瀚之景,打造芦狄原滩特色植被区。

(四)逐步推进绿色运营。构建“公交+慢行”低碳出行体系,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鼓励城乡客运车辆和旅游公交新能源化。加强环洪泽湖公路沿线镇村农用车、农村机动车管理,减少废弃物排放。积极进行驿站“多站合一”资源整合试点,并不断探索农村公路路衍经济的发展模式,环洪泽湖公路沿线规划设置7个驿站,既方便游客停车休息、欣赏湖景、休闲健身,激发自驾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又为周边小商品、农产品零售等提供综合服务场所。

三、坚持生态富民,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旅因路而兴

以路为媒,环洪泽湖公路串珠成链,畅通生产要素流通,助力沿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成洪泽湖片区生态农业动力带,塑造生态文旅新名片,唱响生态富民新农曲。

(一)以路为线,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环洪泽湖公路及其相连的道路形成一张高效的集散运输网,通到田间地头、进厂入企,畅通沿线农业微循环,将生态农产品快速运至周边县道、国省道等干线公路主动脉,源源不断送往市场,并有效发挥洪泽湖生态优势,不断催生特色农业、农业观光等新业态。蒋坝螺蛳节成为“旅游富民”的生动实践,助力盱眙龙虾“加速跑”,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二)以路为景,支撑生态文旅发展。环洪泽湖公路串联起沿线古堰景区、淮安方特、蒋坝古镇、龟山、甘泉山风景区等资源点,为系统打造环洪泽湖公路周边的文旅项目、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等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洪泽湖独特的自然禀赋优势,深层次挖掘周边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推动洪泽湖沿岸生态文旅高质量发展。古堰景区利用古淮河湿地资源,通过水土保持、湿地净化等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文化场馆建设,打造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环洪泽湖公路穿景区而过,依托环洪泽湖公路打造了“醉美三公里”旅游品牌。老子山龟山村是全市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环洪泽湖公路的贯通,将大大提高龟山村的可达性,升级“古村”新文旅。

环洪泽湖公路建设作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低碳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典型样本,我市将坚持品牌引领,积极争创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总结推广绿色农路建设经验,不断优化公路服务设施、管护机制,提升公路综合效益,实现路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湖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