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区:聚力公共空间治理 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3/03/16    来源:清江浦区政府办    字号:[ ]

“十四五”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黄金关键期,也是清江浦区“三农”工作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窗口期。今年以来,该区将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头版头条,推动了乡村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多维融合治理,聚力开创了生产要素集聚提效、生活品质改善提升、生态环境优化提质的新局面,为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机遇。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精准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依托该区既有农业资源优势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格局,邀请国内一流公司、专业团队科学策划科技研发、规模种养、加工链条、产业园区、交易集散等功能模块,推动形成纵横交错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空间区位功能,加快产业业态集聚、集群化发展,打造优质稻麦产业、红椒特色产业、高效蔬菜产业、近郊生态农业、二河滨水农旅休闲五大发展板块,以全供应链优化、全产业链开发、全智慧链融通、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为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该区稻米、蔬菜、畜禽、水产四大产业深度融入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使之成为该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支撑、城郊农业转型发展新亮点和文旅产业融合的新典范。

二是注重“优质特色”,全力推动城郊农业特色化发展。精准建设淮安市民的“口粮田”,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5000亩以上,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9万亩、产量9.5万吨;依托淮安红椒、淮香食用菌等品牌企业,力促苏粮粮食仓储物流、北美冬青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健全特色化农副产品产销服务和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和苏北粮食仓储物流中心。精心规划周末休闲的“好去处”,紧扣“农业多贡献”和“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要求,全力推动农旅、康养、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规划建设休闲观光、种养循环、有机果蔬、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示范园,打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生态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加快邱庄村、王桥村等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强化古庄牛、优蔬生态观光园等特色庄园、水美乡村的活动策划和体验宣传,多维度、全地域开展节庆和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节假日活动。精密打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全力推进市农科院创新中心试验基地整体迁入,加快食品分拣加工及冷链包装基地、华东国际农副产品分拣加工中心、清香农场、绿色银行、新天地、博士科教农园等项目开工建设,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

三是聚焦“产业集群”,聚力实现四大产业融合发展。扎实开展家庭农场示范户培育,以黄码镇杨庙村、和平镇崔葛村为中心打造万亩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建设千亩优质稻米绿色示范生产基地2个以上;精心培育稻米加工企业品牌,深挖益海嘉里龙头企业效应,发挥明燕米业、苏鑫米业等骨干企业优势,依托粮食深加工高标准建设万亩种植基地,全力壮大优质稻米产业。以5个涉农镇街为重点,紧紧抓住“淮安红椒”这个硬核品牌,引进发展盆景彩椒种植,大力发展葡萄、草莓、西瓜、无花果等品种,探索推广红椒+其他蔬菜的种植新模式,精心谋划和培育镇街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强化品牌宣传,设立红椒采摘节、休闲农业品种体验日,以协会、商会为载体,扩大红椒品种知名度、品牌接受度以及红椒产业深加工,组建一线城市营销团队,奋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实现年全产业链10亿元以上。对现有小龙虾稻田综合种养进行集中管理和规划,设立奖补资金,对种养大户和小龙虾餐饮龙头企业进行合理补贴,引导小龙虾规模养殖、餐饮集团化发展;有效利用二河沿线低温水域资源,开展梭鲈鱼苗种繁育和成品鱼养殖,依托“公司+农户”方式探索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勠力加快水产养殖产业集聚。助推牧原生猪养殖、泛亚虫草鸡、华瑞天成家禽屠宰等龙头项目投产达效、做大做强,广泛吸引周边群众参与和就业,积极打造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创成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聚力打造畜禽肉品产业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