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专题专栏 2023年度民生实事专题 项目进展
2023年,涟水县坚决推进教育强县,加强统筹协调、全盘谋划,在推动县中振兴、特色品牌打造、深化教育改革、建强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全力提升涟水教育品牌的影响力竞争力。
一是加快提升育人质量,在推进优质发展上下功夫。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动新时代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塑良好教育生态,坚持教学为中心不动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抓教学、谋质量”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一环节。健全完善《关于深入推进涟水县基础教育“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各环节管理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进一步落实校长“礼迎”“巡课”“听课”“家访”四项工作制度,通过“零距离”“面对面”工作实践,下沉一线了解实情,助推办学水平不断向真向好发展。建立完善“以学校监测为主体、联盟体监测为补充、县局监测为主导”的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全面落实《涟水县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方案》,借鉴“沭阳”经验,持续深化高中结对帮扶,突出抓好普通高中转型升级,探索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和农村专项等高校自主招生路径。继续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施“涟享学”助学工程,助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联盟体工作机制,促进联盟体校深度融合。通过“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农村”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实现集团校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教研共融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是加快提升教育品质,在推进内涵发展上下功夫。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按照“三有”“三好”要求,注重学校内涵发展,积极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四级课程体系,加快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的多样化办学格局。以涟水中学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和郑梁梅高中、滨河高中精品化建设为抓手,致力建设名学校、培养名学生、打造名学科。通过开展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基地示范校、书香校园、美育基地示范校、体育传统特色校、劳动教育实践示范校、关爱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示范校和心理健康示范校等创建活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成长,努力打造一批社会认可、质量一流、市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擦亮“涟享学”“涟校连家”“涟尚名师”“涟心有光”等涟字号教育品牌,召开尚学涟水品牌建设分享会、推介会,编印《尚学涟水品牌精品汇》,让“尚学涟水”教育之乡名片更加晶亮、影响更加深远。
三是加快提升均衡质效,在推进普惠发展上下功夫。根据未来生源变化趋势,对小规模学校进行优化整合。计划为涟水中专、郑梁梅学校清枫路校区新建宿舍楼各1幢;为牌坊小学新建教室1幢,改造安东学校内实训楼为幼儿园;对幸福里小学食堂等部分中小学校舍、运动场地、绿化等进行修缮改造;拟对涟水中学运动场进行维修改造;做好解决因城区教育资源短缺产生的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在城东片区新建1所九年制学校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不同群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稳妥做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工作,特别是关心弱势群体孩子的入学需求。完善助学体系,落实各项政策,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少年,加强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办好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全纳教育,让残障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服务。紧紧围绕省优质均衡比例评估细则中的监测指标和监测要点,加强对薄弱指标的研究与攻关,抓好规划与建设,巩固强项与优势,主攻难点与短板,提升薄弱指标发展水平,全力推动教育均衡水平提档升级。
四是加快提升改革力度,在推进内生发展上下功夫。创新教师编制管理,突破目前人事管理政策瓶颈,实现教师“县管校用”;实施教师“走教制”和银龄计划。畅通人才招引绿色通道,健全多元化教师补充方式,加大优秀教育管理团队引进力度。提高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占比,提高“两教一保”配备率和专任教师持证率;坚持科学保教,深化幼小衔接工作;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认真落实“一标三案”“四围四好”,结合“涟享学”助学工程继续开展“互联互通”大讲堂和“名师名家”进校园等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完善“5+2”课后服务模式,优化“互联网+”教育新路径,聚焦课堂教学质效,深化“融学课堂”改革,立足本土资源,研发劳动、吟诵、红色文化等卓越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民生、采写新闻、聆听窗外声音,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新使命新任务,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健全完善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按照办学水平差异,分类制定个性化年度综合考评方案,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使督查和考核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着力营造比能力、比业绩、比贡献的浓厚氛围。充分体现优绩优酬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在推进服务发展上下功夫。坚持标准办学,严格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解决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大规模学校。坚持规范招考,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实行区域内平行志愿;严守规范招生“八条红线”,巩固禁止有偿招生等工作成果。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和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品牌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社会力量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推进全民阅读,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开展文明单位、节水型学校、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结合县两个“百亿级”的招商引资项目,积极探索校企结合有效路径,建立对接涟水产业需求、服务涟水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职业学校专业整合调整,提高专业建设效益。进一步做强做优该县服装、烹饪等优势品牌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职教办学品牌。协助涟水中专申办五年制高职,实现学校转型升级,提升涟水中专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涟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