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河镇国家产业强镇建设情况

时间:2021-08-09    来源: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字号:[ ]

一、基本情况

施河镇位于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区东南,是“中国教具之乡”、全国重点综合改革试点镇和江苏省智教乐享小镇。全镇地域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年农业总产值8.3亿元,主导产业为稻米和蔬菜,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2万元,高于淮安区平均水平10%以上,施河镇于2019年承担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二、项目总体情况

(一)承担主体

蔬菜产业:以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灌村、双福村为承担载体,建设绿色高效蔬菜基地。

稻米产业:利用杨桥村、鲁赵村、高坝桥村等优质稻米基地为依托,建设集生产、加工、服务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机具仓库、烘干房及晾晒谷场。

(二)实施内容

1.蔬菜基地。主要新建15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大棚、10000平方米的双层连栋大棚、围网及智能化项目;购置自动苗床、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系统;新建全自动蔬菜、净菜深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内部道路、桥梁等辅助设施,开发果蔬产品直销APP网络销售平台、物联网信息系统,组织开展技术展示培训等。

2.稻米基地。利用鲁赵村、杨桥村、高坝桥村等优质稻米基地为依托,在杨桥村建设集生产、加工、服务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机具仓库、烘干房及晾晒谷场。

三、项目完成情况

为确保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特成立区、镇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项目管理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项目实施成效。按照实施方案,所实施的项目已全部竣工。镇产业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对产业强镇所建设的8个项目进行验收,并一致通过了验收。明确了项目建成后的资产所有权归属,签订工程管护责任书。烘干厂房机具库房项目已通过镇三资平台出租,年租金13.7万元,由杨桥、鲁赵、土楼、高坝桥、孙李、成灌等6个村收益,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四、主要做法

(一)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打造融合发展新质态。项目立项以来,先后成立区、镇两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强化区镇联动、明确部门分工、注重精细化管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规范项目建设流程、严格过程性考核,全力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保障推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工作,实现共建共享新质态。

(二)以产业融合为导向,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践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用“企业+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市场”新模式,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产业链,秉承“从种子到筷子”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齐心协力营造氛围,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三)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融合新跨越。聚焦主导产业,依托淮安区百斯特中央厨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施河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优越资源要素,整合项目资源,统筹项目资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激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五、发展成效

(一)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以统一规划、集中区域,分块实施,集基地+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公司+农户的形式,逐步推动蔬菜、稻米产业规模发展,全景式地推进健康食品生产和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2020年全镇新增千亩蔬菜基地1个、新增千吨粮食烘干加工储藏基地3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合作社)新型主体13家,新上电子商务平台果蔬产品直销APP平台1个,建设物联网系统信息平台,新上全自动果蔬、净菜深加工生产线1条。

(二)示范辐射不断带动。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立足于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找准扶贫的切入点,优质稻米产业、蔬菜产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80%以上;积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使蔬菜、优质稻米等支柱产业在全镇29个行政村中分别形成“脱贫板块”,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成后可带动该镇1500多农户参与到蔬菜和优质稻米产业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多人就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绿色发展不断彰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物化产品和技术模式。2020年推广扶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有机肥等新型绿色物化产品3.1万亩,推进智能化集中布点育秧520亩。突出稻田综合种养1900亩、推行温室立体种植等绿色高效技术模式3项;2020年成功创建了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示范基地,建成10里岔溪河果园绿廊风光带;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每月抽检合格率均达100%;鼓励和引导企业争创知名品牌,认证了“星星茄子”“星星青椒”“淮林印象”等绿色食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注册“百斯特”“杰翔”等品牌商标。

(四)利联模式不断创新。在探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企—村—民”合作模式,有效调节农村矛盾。目前,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成灌村、双福村签订订单农业1532亩,充分保障了农民、村集体、企业的各自利益,达到三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