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补强老年护理服务“短板”

时间:2020-01-10  来源:淮海晚报 字号:[ ]

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0.0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近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养老护理人员是养老机构运营的根本基石,应加强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现状 养老护理员数量质量不足成“短板”

老龄化社会对健康养老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报告,目前全国养老服务人员需求缺口较大。至于原因,市政协委员樊维明通过调研发现,长期以来,由于护理工作的脏、累、苦而使得护理员岗位仍是一个多数人无法接受的工作。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负责人郭雯霞对此曾深有体会。2013年,该养护中心第一批招聘了10名护理员,但只有5人留了下来。“护理员服侍老人大小便是常有的事,有的人心理上接受不了,也受不了这样的苦。”郭雯霞告诉记者,护理员是养老机构的核心人员,支撑着养老机构甚至养老产业的发展。因此,该养护中心积极营造尊敬护理员的企业文化,而且给予他们相对优厚的薪资待遇,并提供培训机会。“中心现在已有五六十名护理员,他们的良好服务也吸引了更多的老人入住。”郭雯霞说。

但樊维明委员发现,不乏一些养老机构因不规范、不上规模,发展举步维艰。“养老护理人员是养老机构运营的基石,但国内设有养老护理专业的高校极少。我市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形成行业的主体文化和主流品质,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建议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记者采访发现,为缓解养老护理员短缺困境,养老护理员的入职门槛在降低。实际上,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要求却在提升。据了解,《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还新增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技能要求。

为实现我市陪护职业培训工作有效突破,加快提升职业队伍技能水平,樊维明建议,由人社部门统筹,鼓励我市各层次职业院校增设陪护专业或陪护相关专业,给予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对就读学生给予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以鼓励报考。此外,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开办专门的培训机构,承担陪护从业人员的培训任务,相关业务部门主动指导开设包括基础护理、职业道德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把控培训实效。

樊维明认为,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必须对护理人员留得住、用得好。因此,他建议我市加强政策保障,着力稳定陪护服务队伍。一是尽快加强专业技能职业水平等级培训及职业水平级别认定机制,加大陪护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力度,让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有上升通道,促进陪护行业职业化发展;二是加强陪护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经常性学习先进地区服务行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经验,逐步提高陪护职业队伍素质;三是营造社会尊重陪护行业的氛围,树立职业不分贵贱、工作不分等级、人人相互服务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樊维明认为,面对养老机构护理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相关单位不能有“看客心态”,而应共同努力,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樊维明建议,首先,要加大力度扶持具有良好信誉的本地企业发展陪护服务业务,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如减免租金、基金扶持、“订单式”购买服务等,促进企业以“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规范化”为目标,打造行业品牌,形成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其次,要强化行政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有相关业务的企业和中介公司开展行业信用评级,对陪护从业者个人建立信用综合评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良好行业风气,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此外,引导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以人为本做好公司人员管理工作,坚持陪护人员持证上岗,全程跟踪服务指导,科学合理收取管理费用,使陪护人员付出与得到相适合,既为员工利益考虑也要尊重市场规律。